東吳在哪裏(東吳為什麽叫鼠輩)
最近兩天寫了兩篇關於關羽的文章,因為都是關先生在曆史上遇到的糗事,所以有愛他的網友進行了反駁。
例如,有一篇文章說吳棟的士兵不那麽害怕關羽,而且非常熱衷於殺死關羽,並用甘寧、魯肅、夢露等人的一些例子來說明這一點。
因此,一些網民評論說,吳棟隻能在背後偷襲,如果它有能力對抗,吳棟人將是老鼠。
這主要是指關羽大意失荊州之戰。
其實客觀來說,軍事上搞偷襲並不可恥。
在《“三十六計”,孫子兵法》中,有很多關於偷襲的戰術,比如“圍魏救趙”,“暗度陳倉”和“假道伐虢”,都與偷襲有關。
這些都是曆代武將有機會必須學習、理解和運用的教訓。
如果你有機會,卻不利用它來對付敵人,你一定是個平庸之輩,或者“身在曹營心在漢”'s的特殊任務人員,簡稱間諜。
曆史上,衛青攻龍城、李靖攻陰山等戰爭,都是後人津津樂道、讚不絕口的經典事例。
例如,在讀《三國演義》 's的小說時,讀者常常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拍手稱快。他總能在合適的地方插上一把“伏兵”,然後在關鍵時刻殺出重圍,一舉決定戰局,這也是偷襲。
因此,吳棟進攻荊州並不可恥,這是戰場上的正當手段。
在關羽北伐之前,他也做好了防備吳棟偷襲的準備。可是人家身手超群,關羽就癱瘓了。這是吳棟的本事,所以他不能苛刻。
當然,這篇文章不是關於吳棟攻打荊州的情況,而是關於“詐降”.的另一個吳棟最喜歡的戰術
與偷襲相比,假投降是吳棟獲得戰鬥獎金最有價值的手段,獲得的獎金不比玩偷襲小。
比如吳棟攻打荊州的時候,如果不談荊州的戰略意義,吳棟要對付的也不過是關羽麾下已經和曹軍耗光的三萬大軍
然而,吳棟開始欺騙和投降,所有的目標都是10萬甚至20萬敵軍。
這裏簡單介紹一下孫權時期吳棟軍隊玩的幾個著名的花招。
一:唯一讓東吳老將黃蓋出名的戰例
提起黃蓋,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一句話:“周瑜打黃蓋,一個願打,一個願挨”.
這是這位吳棟老政治家一生中唯一能被記住的事情。除了這句話和由此引發的戰爭,估計很少有人會去探究黃蓋的後半生。
然而,這句名言是因為小說《《三國演義》 ,》中的描述,而不是曆史事實。史書上沒有周瑜出軌黃蓋的記載。
但是“周瑜打黃蓋”想在浪漫故事中實現的是曆史事實,也就是“赤壁之戰”.
/strong>中,曹操和孫、劉聯軍決戰時的開場大戲。《三國誌ⷥ觑傳》中記載:
(黃蓋)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,實以薪草,膏油灌其中,裹以帷幕,上建牙旗,先書報曹公,欺以欲降。又豫備走舸,各係大船後,因引次俱前。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,指言蓋降。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頃之,煙炎張天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,軍遂敗退,還保南郡。
其時,曹操兵多,大概有二十餘萬,孫、劉聯軍兵少,不會超過六萬(史載孫權是給了周瑜精兵三萬,劉備的兵力估計略少一些)。
硬拚的話,也有機會打贏,畢竟,根據曆史記載,曹軍中當時有疫病在傳播,戰鬥力下降得厲害。
但周瑜沒想硬拚,黃蓋獻上了火攻之計,並以自己為誘餌詐降,把這一把火放進了曹軍營寨。
三國時期三大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的“赤壁之戰”就因黃蓋詐降後放的這一把火而決定了勝利者。
此戰被很多人認為是導致三分天下的最關鍵戰役,孫、劉聯軍都受益於黃蓋的詐降計,火攻計。
這也是東吳用詐降計而獲得收益最大的戰例,有了第一次,就想用第二次,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,能得到的紅利卻很多。
二:“石亭之戰”,曹魏大司馬曹休被詐降計所坑
公元228年(曹魏太和二年,東吳黃武七年),東吳跟曹魏之間,爆發了“石亭之戰”。
這次戰役的起因,就是東吳又搞了一出詐降計。
此前,東吳軍隊三次跟曹休對戰,三次皆敗。孫權一直想著報複,正麵打不贏,就搞詐降加偷襲好了,東吳最擅長這些。
孫權讓鄱陽太守周魴給曹休寫信,說要叛吳投魏,希望曹休派兵接應。
鄱陽是在今江西境內,曹休當時是駐紮在淮南的揚州,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,他們中間隔了一個安徽省。
這個距離有點遠(從地圖上看,是東西向距離,比南北向距離還是要近很多),於是,周魴要求曹休派兵到皖城(今安徽潛山)跟他匯合,一個北上,一個南下。
我解釋這些地理位置的原因,是想要說明曹休上當的根本原因。
因為,不管是鄱陽也好,皖城也好,都是在東吳腹地,算是東吳政權的大後方,如果能在東吳腹地鬧出大動靜來,沒準就能一舉把東吳給滅了。
曹休出兵後,魏明帝曹叡趕緊派司馬懿和賈逵分別統帥兩支大軍策應曹休,也是看出了這一點,如果周魴是真降,收益就太可觀了。
這是曹休願意親率十萬大軍,去接應周魴的根本目的,他想要一戰滅吳。
這中間還有點背景故事,當時,曹休已經被曹叡任命為大司馬,是名義上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,位居大將軍曹真之上,按照規則,大司馬是應該回朝到中樞指揮全國軍隊的。
在他之前擔任大司馬的曹仁,在他之後擔任大司馬的曹真,都是回朝後,才受任這個職務。
但曹叡卻讓他待在地方上,也就是說,他隻是名義上的大司馬,管的也隻是曹魏東線戰區這一灘子,這或許也讓曹休憋著一口氣,迫切希望,用滅吳的戰績,讓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司馬。
所以,曹休接到周魴的歸降信後,很快就帶兵出發了,至於他有沒有考慮過周魴是詐降,他的傳記裏沒寫,估計是沒想過。
也因此,東吳的詐降計成功了,曹休帶著大軍走到石亭(今安徽桐城境內)時,被東吳軍隊伏擊。
雙方的軍隊數量差不多,曹休是十萬人,東吳有陸遜、朱桓、全琮各三萬人,再加上周魴自己帶的軍隊,以及在曹休後方遊擊的朱然帶的軍隊,東吳的軍隊也有十萬人左右,或許略多於曹休。
因為走得很快,曹休早就跟策應他的司馬懿(當時已停止進軍)、賈逵兩路大軍脫離,算是孤軍深入。
孤軍深入東吳腹地,遭遇到有準備的伏擊,兵力也不比他少,曹休的失敗就是必然的。
曹休大敗,並且被東吳軍隊包圍,唯一的後路夾石也被東吳軍隊占領,眼看著要完蛋,幸虧賈逵率部及時趕到,突擊夾石,擊潰東吳軍隊,幫曹休打開了逃亡的通道,曹休才逃過此劫。
但曹休也僅僅是緩了口氣而已,因為,他回去後,沒兩個月就病死了,死因就跟此戰有關,《三國誌ⷦ傳》中記載:
休上書謝罪,帝遣屯騎校尉楊暨慰諭,禮賜益隆。休因此癰發背薨。
東吳這次搞的詐降計,不但獲得了“石亭之戰”的勝利,還間接坑死了曹魏的一個大司馬,孫權報了東吳軍隊三次敗於曹休之手的大仇不說,政治及戰略上的收益也相當客觀。
三:孫權三施詐降計,王淩上當,滿寵識破,小勝一場
“石亭之戰”結束的三年後,孫權又想起了詐降計,他想坑的是曹魏征東將軍滿寵及曹魏揚州刺史王淩。
至於坑的套路,跟當初坑曹休時,如出一轍。
孫權派麾下的中郎將孫布寫信給王淩,也是說希望王淩出兵接應:“道遠不能自致,乞兵見迎。”
王淩上當了,但滿寵識破了這是詐降計:“刺史王淩騰布書,請兵馬迎之。寵以為必詐,不與兵。”
滿寵和王淩當時都在揚州駐紮,滿寵是征東將軍,王淩是揚州刺史,軍事上的行動,隻有滿寵才能下決定權。
正常情況下,上級不同意,下級也就應該放棄,但王淩跟滿寵不合,滿寵的判斷,被王淩忽視了。
但因為兵權在滿寵手中,他不同意出兵,誰也無法調兵。
當時,滿寵正好有事要被臨時召回朝,走前還特意叮囑下屬,不準給王淩兵馬:“若淩欲往迎,勿與兵也。”
於是,王淩隻能帶著自己能指揮的七百人去接應孫布,然後被東吳軍隊伏擊,七百人死傷大半。
孫權這次玩的詐降計隻成功了一小半,坑到了王淩,沒坑到滿寵,戰果也不大。
隻能說,東吳一而再,再而三地使用詐降計,稍微有點頭腦的曹魏將領,都看穿了孫權的伎倆,詐降加偷襲,太不新鮮了。
四:結語
從上述講的幾次詐降計看,雖然手法很老套,但確實管用。
“赤壁之戰”坑了曹操,“石亭之戰”坑了曹休,就算最後一次沒能坑到滿寵,但前麵兩戰的戰績,也足以證明詐降計的威力了。
詐降計齷蹉不?或許有很多人會這麽認為,可這就是戰爭,打贏敵軍是唯一的目標,過程是可以為所欲為的。
相比較曆史上,很多以屠城、殺俘等激烈手段為誘餌,引誘對手出戰的戰例,詐降計還是相對溫和的,也相對仁慈。
參考文獻:《三國誌》
推薦閱讀:三國:孫策死後,孫權如何穩定江東局勢?為此砍出了哪三板斧?
三國:魏、蜀、吳三份登基詔書表述的玄機,是誰讓孫權底氣不足?
三國誌關羽傳裏沒有記錄的三場敗仗,是誰打得關羽毫無還手之力?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#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 (0条)